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由中国内燃机学会承办,湖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协办的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成果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项目于2023年10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顺利开班!在湖州市科协的支持下,同期举办以“绿色低碳 氢动未来”为主题的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技术论坛。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树生,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主任委员、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张久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鸿基创能副董事长广州大学教授叶思宇,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教授帅石金,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成晓北,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骆静利,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秘书长杨国峰等出席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奥赛能涡轮增压系统(重庆)有限公司汪庆周董事长主持。

在高研班及论坛开幕式上,湖州市科协副主席范祥祥首先致辞,他说现代的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在“双碳”大背景下,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今天举办的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技术论坛和高级研修班,紧扣当前国际国内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发展趋势,围绕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关键性问题、前沿技术、产业布局、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探讨,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提供一个分享专业经验,扩大专业网络,交流新思想以及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它将为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领域提供一个交流新思想和探索未来方向的平台。

范祥祥致辞

李树生主持高研班开班仪式,他指出,本次研修班是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端研修班,为学员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成果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设置了系列课程,是技术经理人在该领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次研修班。同时,他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氢能燃料电池和氢发动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关键技术缺失,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强。希望通过本次研修,提升氢燃料电池和氢发动机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他还表示:中国内燃机学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学会在2019年成立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实现“双碳”目标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树生致辞

张久俊院士表示:氢作为二次能源载体,洁净易得,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的桥梁,可以为实现“氢经济”与现在或“后化石能源时代”能源系统起到桥接作用。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张院士还指出,内燃机仍然是主流动力系统,仍将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燃料电池与氢内燃机的协同发展,是中国内燃机技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他再最后肯定了本次研修班的意义,将在推动氢能研究、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推动氢能领域信息传递、氢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方面担负着特殊使命。

张久俊致辞

    随后,论坛进入报告和授课环节,张久俊院士、叶思宇院士、帅石金教授、成晓北教授、王辉副总工程师、吴飞研究员分享了精彩的报告。张久俊院士对燃料电池产业进行整体全面讲解,从科学挑战、经济挑战、基础设施挑战,梳理出技术、产业、政策方面的核心问题,分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经验和做法;叶思宇院士重点分享了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的研发、产业化以及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问题,指出氢能和燃料电池是绿色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在总结氢燃料电池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氢燃料电池的“芯片”-膜电极及其关键材料的创新研发和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帅石金教授从氢内燃机和燃料电池的具体情况,从可靠性,经济性,成本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王辉副总工程师介绍了玉柴在5L,15L氢发动机的研发,完整展示了这两款发动机的技术路线并突破实现了43.2%的效率目标;吴飞研究员从船舶动力低碳转型角度,从法规要求以及船舶动力近中远期,对未来燃料的预测做了相关的分享。

 

 

学术报告后,在李树生主持下,召开了“我国氢燃料电池及氢发动机产业化的挑战与机遇”主题圆桌访谈环节,学员们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关注关心的瓶颈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等方面问题积极踊跃向6位专家提问,院士专家们认真细致答疑解惑,分享经验。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桌访谈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融论坛、培训、访谈于一体,院士专家和研修班学员既能交流研讨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瓶颈问题,学员又参加了系统的继续教育学习。来自一汽汽车、东风汽车、中国船舶第七一一研究所、中船动力、玉柴集团、广州柴油机厂、凯龙高科、常柴股份、上汽集团、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上海弗列加、天能电池、超威电源集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高成绿能、湖州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长城汽车等企业、研究所的相关学员参加了高研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