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内燃机学会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燃烧节能净化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摘要:本文阐述了阶次信号的机理,并应用阶次分析法解决某六缸柴油机配套汽车吊过程中出现的驾驶室异常振动 问题。对出现异常振动的汽车吊和柴油机进行噪声振动试验,在测试数据中发现驾驶室有异常的10 阶振动和噪声 阶次,通过传递路径,判断和验证了是柴油机中的转向泵引起,并进行优化改进。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燃烧节能净化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摘要:为优化柴油机排放特性,研究NOx 排放性能的变化规律,将机械单体泵配置的非道路发电用柴油机进行电控 单体泵(EUP)、配气凸轮、喷油器、增压器等改造研究,通过对供油系统进行优化,完成各工况不同电磁阀开启角 MAP,结合经济性与排放特性,确定各工况最佳喷油时刻,使整机工况在满足“国Ⅲ”排放法规要求的同时拥有较好 的经济性;通过对两种不同配气相位的凸轮轴进行对比,确定提前关闭进气门的米勒循环方案能进一步改善排放特 性;不同孔径的喷油器能改变高压油管压力,但对 NOx 排放改善不明显;改进增压器压气机配置对 NOx 排放也有一 定程度的改善。
    查看
  • 论文全文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燃烧节能净化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未指定分类
    摘要:在某高爆压发动机开发过程中,针对活塞销孔因为应力过大而产生破坏的风险,采用了几种异形销孔设计中 的一种——“喇叭形”销孔设计。建立了活塞销孔有限元强度分析模型,通过有限元计算,分别得到了选取不同 “喇叭口”深度的情况下,活塞销孔与活塞销接触应力的分布情况和应力峰值。结果表明:“喇叭形”销孔设计可以 显著改善活塞销孔内侧上边缘处的应力集中现象,使接触应力分布趋于均匀;随着“喇叭口”深度的增加,接触应力 的峰值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5μm 是一个相对优化的选择。
    查看
  • 论文全文 - 第一届世界内燃机大会 未指定分类
    摘要:为了探索中冷器的高度对侧置式重型发动机柴油发动机舱内的冷却模块(中冷器和散热器)的散热性能的影 响,根据发动机的参数及散热器和中冷器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发动机、散热器、中冷器的三维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模 拟整车冷却系统的工作过程,利用 CFD 求取冷却模块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参数,分析不同高度下中冷器和散热器的 散热性能,结果表明:增加中冷器高度,中冷器热侧出口温度先大幅下降后降幅变缓;而布置于中冷器后部的散热器 冷却液出口温度变化幅度不明显。在增加中冷器高度超过一定值后,增加高度对中冷器冷却性能的增强效果不明 显,所以存在散热效率最高的中冷器高度,找出最优中冷器高度有利于节约中冷器材料。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机工程》 2017年
    为了揭示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中瞬时轨压波动规律及其特征参数与喷油量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轨压波形特征参数的喷油量观测方法。将瞬时轨压波形划分成一系列典型片段,采用4个特征点和4个特征段来描述每缸瞬时轨压波动特征,并用10个特征参数来评价每缸喷油过程的瞬时轨压波动特征。对各稳态试验工况点瞬时轨压波动特征参数均值化处理后,建立了轨压波形群特征数据库,并揭示了不同工况下瞬时轨压波动规律。基于燃油连续性方程,构建了喷油量观测模型,利用轨压波形群特征数据库对喷油量观测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和离线验证。结果表明:该喷油量观测模型结构简单,观测精度高,为在电控单元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机工程》 2017年
    综合考虑温黏效应和热膨胀导致的半径间隙变化,结合动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油膜力,考虑压力流和剪切流对摩擦力矩的共同影响,建立了更为精确的涡轮增压器浮环轴承系统温度预测模型。在涡轮增压器浮环轴承试验台上对回油温度进行实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仿真所得结果与试验所测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证明了温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温度和转速变化关系接近线性,温升、黏度、环速比和轴承间隙等变化均在合理范围之内,浮环轴承工作状态良好。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机工程》 2017年
    以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DPF)、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器(SCR)及氨氧化催化器(ASC)为研究对象,利用发动机台架,对DOC-CDPF-SCR-ASC和DOC-SCR-CDPF两种不同的后处理系统构型方案在不同测试循环下的NOx转化效率、NH3泄漏、N2O排放、颗粒(PM)排放、颗粒数(PN)排放及CDPF的被动再生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两种构型方案下的PM及PN排放基本一致;DOC-CDPF-SCR-ASC构型方案具有更高的NO,转化效率和颗粒物被动再生效果,该构型方案下CDPF对SCR催化器入口处的NO2/NOx摩尔比起到调控作用,使其更有利于SCR的反应,同时由于CDPF中的被动再生及NO氧化反应会释放热量,SCR催化器平均温度与DOC-SCR-CDPF构型方案下差别不大;而DOC-SCR-CDPF构型方案下,CDPF可以起到ASC的作用且具有更低的氨泄漏,但会产生较高的NO2和N2O排放。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机工程》 2017年
    为解决相继增压柴油机在切换过程中碳烟排放急剧增加的问题,在TBD234型柴油机上建立了基于数据实时采集的压缩空气辅助试验系统,对采用喷气方法降低切换过程中碳烟排放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燃气阀打开时开始喷气,喷气持续期为3s是最佳喷气策略;喷气始点提前或延长喷气持续期不能明显改善碳烟排放;喷气始点延后或者缩短喷气持续期会减弱喷气效果;与原机相比,采用最佳喷气策略可以提高切换过程中的空燃比,改善缸内燃烧过程,使烟度值降低50.5%。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机工程》 2017年
    对一台增压、火花点燃液化天然气(LNG)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加装一套补气装置并进行试验,连续记录补气过程中进气压力、空燃比、燃料质量流量和缸内动态压力等体现缸内燃烧及热功转化过程的瞬变参数。通过分析实测燃烧放热率(ROHR),揭示了瞬变状态下发动机空燃比、燃料质量流量和进气压力等运行参数对燃烧特征参数的影响,指出燃烧推迟、失火和平均指示压力(IMEP)波动等燃烧失常现象,并得出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稳态工况还是瞬态工况,LNG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主要由过量空气系数决定。
    查看
  • 论文全文 - 《内燃机工程》 2017年
    在电控单体泵试验台上进行了低速供油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喷油持续期、凸轮轴转速条件下的喷油压力和针阀升程变化情况,并研究了低速时电控单体泵的喷油量循环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电控单体泵低速工况时,电控单体泵喷油压力与针阀升程曲线存在明显波动,并随凸轮转速增加,波动变化减弱;在不同喷油持续期内,大持续期喷油压力与针阀升程曲线波动规律与小喷油持续期一致;低转速下小喷油持续期喷油量循环波动小于大持续期工况,且随凸轮转速增加,喷油量循环波动降低。
    查看